2021年5月,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走進白鶴灘水電站開展“眾心向黨、自立自強”黨史學習教育,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朝率隊赴白鶴灘開展黨建、科技成果評價及科技咨詢系列活動。活動過程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朝接受《中國三峽工程報》全媒體記者專訪,解讀白鶴灘水電站工程攻克的世界級水電難題。
“白鶴灘水電站建設是非常困難的,我們的建設者和科技工作者攻克的是高難度、高水平的科研課題。”在何滿朝院士看來,攻克白鶴灘水電站技術難題的過程,也是中國水電技術實現飛躍的過程。
“這里地質條件復雜,特別是柱狀節理玄武巖。”何滿朝院士說,“它是在地質形成過程中巖漿冷凝形成的,在工程建設過程當中,要解決它的卸荷松弛問題。”
縱覽世界水電史,柱狀節理玄武巖都是避之不及的存在。而白鶴灘建設者首次解決了柱狀節理玄武巖作為壩基建設300米級高拱壩的問題,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白鶴灘水電站面臨的地質問題還不限于此。何滿朝院士說,這個地區在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中,還形成了軟弱的夾層,對于工程建設,特別是對地下大洞室開挖來說非常不利。
“軟弱的夾層在開挖施工中易產生非連續的錯動型變形,破壞性極大。”不利的地質因素給地下洞室的開挖穩定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白鶴灘水電站地下洞室群的巨大規模更是給這道“必答題”增添了難度。
“白鶴灘水電站工程地下洞室群規模世界第一,開挖總方量達2500萬方,這不僅是巨大方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洞室群之間互相影響的問題,這也使其穩定性控制成為世界級難題。”
為攻克不利地質條件帶來的困難,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多次組織專家到現場,和一線科研人員及建設者研討攻關,何滿朝院士也參與其中。如今,看到白鶴灘水電站建設進展順利,何滿朝院士非常欣慰地說:“我們科研人員攻克了許多難關,現在工程建設順利,按期發電的目標即將實現,所有的洞室都非常穩定,運轉非常良好!”
中國已向世界莊嚴宣告,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對于白鶴灘水電站在這個目標里的戰略意義,何滿朝院士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目前我國主體能源依然是煤炭,大約占到50%左右。白鶴灘水電站總裝機1600萬千瓦,單機容量100萬千瓦,建成后每年相當于節原煤約2800萬噸,將對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實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白鶴灘水電站工程全力沖刺首批機組投產發電的關鍵時刻,何滿朝院士勉勵一線建設者和科技工作者:“我祝愿白鶴灘水電站工程建設者和科技工作者,在‘十四五’期間為國家新能源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文:《中國三峽工程報》全媒體記者 杜健偉 黃克瑤?圖:張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