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治水記
從三峽工程到建設運營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從“建設三峽、開發長江”到“管理三峽、保護長江”,三峽集團的30年,因水而生,向水而興,逐水而進。其間,不斷提升了三峽集團的核心競爭力,快速拓展壯大了發展版圖,形成高質量發展動能澎湃的“三峽之基”
文?|?王仁貴?張安彤?陳浩杰
2022年12月20日,世界綜合技術難度最高、單機容量最大、裝機規模第二大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全面投產發電 三峽集團供圖
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
三峽大壩,橫臥在滔滔長江之上,挺立在峽江和云霧之中。《瞭望》新聞周刊自上世紀80年代創刊以來一直高度關注并持續報道三峽工程,其重大性、特殊性、復雜性自不待言,工程本身即承載著穿越百年風雨的使命職責,凝聚著治水興邦、造福人民的希冀與期盼。
2018年4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三峽壩區,察看三峽工程和壩區周邊生態環境時指出,三峽工程的成功建成和運轉,使多少代中國人開發和利用三峽資源的夢想變為現實,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的重要標志。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優越性的典范,是中國人民富于智慧和創造性的典范,是中華民族日益走向繁榮強盛的典范。
隨著三峽工程竣工,水位抬升,自古三峽險道已然變為黃金水道。在這一節點回看,是透視三峽集團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如何做強做優做大、以“國家隊”使命擔當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支撐的階段性絕佳窗口:
三峽工程,寄托了中國的安瀾夢——
巨大人工建筑的偉力與激流澎湃的江水和諧共生,護航萬里長江安瀾,中華民族治理長江水患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三峽工程,寄托了中國的發展夢——
成功建設、精心運行長江干流6座世界級巨型水電站,投產水電機組110臺,建成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
同時,破解治水之難,在實現中國夢的新征程上,三峽集團仍在不斷跨入新航道——從奮戰大三峽到轉戰金沙江、從開發大水電到共抓大保護,完成由單一水電開發企業向清潔能源和長江生態環保“兩翼齊飛”的戰略變革,持續提升服務國家戰略的核心能力。
長江安瀾?百年夢圓
治水,千百年來都是中華民族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悠悠長江,出千峽、納萬川,浩浩西來,奔騰不息,但中下游洪災頻繁,堪稱心腹之患。其中最長、最險的,在湖北荊江河段,稱“萬里長江,險在荊江”。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東至湖北宜昌,全長193公里。自西向東,主要由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個大的峽谷地段組成,三峽因此得名。西陵峽是三峽中最長的一個峽,三峽大壩就建在西陵峽中部的三斗坪。
十多年前一個驚心動魄的歷史瞬間,與三峽工程經受住的重大考驗,一并被定格。2010年7月20日8時,長江上游洪水咆哮著直奔三峽水庫,入庫流量達到了70000立方米每秒,峰值超過1998年。狂暴的洪水被三峽大壩攔截、馴服后,平穩流入中下游河道。
這一年,三峽工程已基本完成,工程本身已實現了可行性論證的結論和預期的各項目標,進入運行階段。人們在期待這個浩大工程能否大顯其利。
“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不斷地適應新形勢、新事物的要求。”當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已從三峽總公司第一任總經理任上卸任的陸佑楣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如是說。面對各方爭論,他抱著科學謹慎的實戰態度:“如果真有洪水發生,就能真正檢驗泥沙情況怎樣、工程質量怎樣、發電運行怎樣、船閘運行怎樣。”
如其所預,三峽工程在與大洪水的正面迎戰中通過了“大考”。
三個月后的10月26日,三峽水庫試驗性蓄水首次成功蓄水至175米水位,標志著長江三峽工程初步設計任務如期完成,三峽工程開始全面發揮綜合效益。
2020年11月1日,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三峽工程日前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根據驗收結論,三峽工程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就在當年9月,三峽工程面對建壩以來75000立方米每秒的最大洪峰,再一次護衛了大江安瀾。
水患,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據史料記載及權威媒體公開報道,從漢初至清末,兩千多年間,長江共發生洪水災害214次,平均十年一次。其中1870年的大洪水千年一遇,“雨如懸繩連三晝夜”,宜昌“盡成澤國”,兩湖地區50多個州縣被淹,后人稱為“數百年未有之奇災”。近代以來,長江水患依然難除。1931年,中下游全部被淹,死亡14.5萬人;1935年,江漢平原53個縣市受災,死亡14.2萬人;1954年,京廣鐵路中斷100多天,死亡3.3萬人;1998年,受災嚴重的中下游五省,死亡1562人,直接經濟損失2000億元……
善治國者,必先治水。作為治理長江水患的關鍵性核心工程,三峽工程常被概括為“構想了70年、勘測調查了60年、論爭了近40年、建設17年……”,是名副其實的世紀工程。
早在1918年,孫中山就在其撰寫的《實業計劃》中提出三峽工程的最初構想:改良此上游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彼時“革命尚未成功”,在那個波云詭譎、動蕩不堪的舊中國,此事遂成“遺夢”。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1956年,毛澤東暢游長江后,在長江邊寫下此詩句。彼時,三峽工程已正式被提上國家議事日程。
歷經半世紀論爭與論證,1991年8月,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通過對《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審查意見。彼時,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世紀工程終見曙光。
1992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新華社報道留下如此記錄:“掌聲里,許多人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掌聲里,人們知道,在共和國年輕的歷程里,她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對一項建設工程作出決策這是第一次。它意味著一個中國人做了70多年的夢會在不遠的將來變成現實。”
直至2020年11月宣告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在這漫長的企盼與爭論交織的歲月里,三峽工程載浮載沉,作用不斷顯現,在2020年更是經受住建庫以來最大洪峰的考驗,通過三峽水庫攔洪削峰,成功避免荊江分蓄洪區運用以及60萬人轉移、49萬畝耕地被淹,讓人們對“大國重器”有了全新認知。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三峽工程是長江防洪綜合體系中的關鍵性骨干工程,擁有221.5億立方米防洪庫容,保護了江漢平原150萬公頃土地和1500萬人口的安全,這是最大的生態環境變化。”陸佑楣表示,三峽工程建成后,可控制長江中游荊江河段95%的來水,將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由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2003年至今,根據中下游的防洪需求,三峽工程累計攔洪運用66次,攔洪總量208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防洪效益為88億元,防洪減災效益顯著。
綜合開發?水電筑基
通過《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的1992年春天,中國正在因鄧小平南方談話掀起新一輪改革熱潮。同年10月,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迅速推進。
對于三峽集團來說,成立伊始,就擺脫計劃經濟思維慣性,堅定不移地走市場化、國際化發展道路。
1993年9月,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正式成立,全面負責三峽工程的資金籌措、建設實施、生產經營、債務償還以及資產保值增值。這意味著三峽集團必須徹底拋棄以建設單位為主體、由財政撥款的國內水電建設傳統模式,輕裝上陣。
改革大潮中,三峽集團大膽探索,積極學習先進經驗,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承包制、合同管理制、項目監理制等工程建設管理新體制,建立了一支目標高遠、精干高效、務實創新的項目管理團隊。
“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與權責統一的法人治理結構和靈活高效的管理架構相結合,為三峽工程的高效率建設、科學化管理、市場化運營打下了堅實基礎。
攔江筑壩,水電筑基,由此掀開壯闊篇章。
中國工程院院士鈕新強表示,“三峽工程不僅是人類認識長江、開發長江的偉大壯舉,更是中華民族走向現代化進程的標志性工程。”
2002年,三峽集團挺進金沙江。國家正式授權三峽集團滾動開發金沙江下游河段的溪洛渡、向家壩、烏東德、白鶴灘4座巨型水電站。建設過程中,國產機組的單機容量先后跨越了77萬千瓦、80萬千瓦和100萬千瓦大關。其中,白鶴灘水電站安裝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全球首創臺單機10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
2023年8月25日,三峽集團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長江干流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三峽、葛洲壩六座梯級電站單日發電量達14.68億千瓦時,創歷史新高。三峽集團控股的長江電力擁有此6座梯級水電站的全部發電資產,無可爭議地坐穩中國最大電力上市公司和全球最大水電上市公司的地位。
水電主業關系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三峽集團在長江干流建成的6座世界級巨型梯級水電站,形成總庫容超過900億立方米的梯級水庫群和戰略性淡水資源庫。
“三峽工程和金沙江下游等一大批國家重大工程的成功建設和運行管理,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標志性成果,有力地推動了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充分體現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三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雷鳴山表示。
6座巨型流域梯級水電站總防洪庫容近380億立方米,約占長江中上游重要水庫總防洪庫容的2/3;總裝機容量近7169.5萬千瓦,約占長江中上游大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的1/3;控制河流總長度約2000公里,接近長江干流長度的1/3;覆蓋流域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公里,超過總流域面積的1/2。
目前三峽集團水電總裝機位列全球第一。截至2023年6月,長江干流6座電站累計發電超3.3萬億千瓦時,為“西電東送”工程實施提供有力支撐。
水電闖灘,亦非易事。在向世界一流水電集團邁進的征程上,三峽集團打破了國外對中國水電發展實力的質疑,始終錨定世界一流標準,勇攀科技新高峰。
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水電事業仍處在努力追趕國外先進水平階段。三峽工程的成功建設,全面提升了我國水電產業的規劃、設計、施工、設備制造和運行管理水平,推動我國水電重大裝備實現重大跨越。“以三峽工程為標志,我國水電技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行列。”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超然說。
“世界水電看中國,中國水電看三峽。”張超然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金沙江下游水電開發建設過程中,三峽集團集成世界先進的水電建設管理理念、施工技術裝備和技術專家,開展協同創新,形成了雄厚的水電工程技術與科技創新能力,將中國水電產業和中國水電設計水平、施工能力、重大裝備制造、建設管理水平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進一步鞏固中國水電在世界的引領地位。
三峽集團科技創新部主任劉運志介紹,修建三峽工程時,所需機組為70萬千瓦,但當時我國僅具備設計制造32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的能力,三峽集團選擇進行國際招標。在三峽集團的牽引帶動下,哈電和東電兩家企業很快實現了70萬千瓦機組的創新突破。
攻堅克難、精益求精、技術引領以外,三峽集團不忘立足“國家隊”的使命與職責,聚水為能,頂峰保供。
今年入夏以來,我國多地持續高溫,保供難度劇增。
“所有機組能開盡開、多發滿發,堅決打好打贏能源電力保供攻堅戰。”雷鳴山要求。
今年8月中旬,記者在三峽電站左岸廠房中控室采訪看到,截至7月,三峽電站20年來累計發電量突破了1.6萬億千瓦時。
這1.6萬億千瓦時清潔電能相當于替代標準煤4.8億多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2億多噸。三峽電站成為助力我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重要一環。
伴隨著去年12月20日白鶴灘水電站最后一臺機組順利完成72小時試運行、正式投產發電,橫跨1800公里的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全面建成。6座梯級水電站水位落差超900米,總裝機容量達7169.5萬千瓦,超過三個“三峽”的裝機容量,一滴水沿江而下可以發六次電,年均發電量約3000億千瓦時。在“一滴水發六次電”的水資源高效利用中,為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除了發電,三峽集團還通過科學調度,蓄豐補枯,優化和調整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保障了長江中下游生產生活用水需求和航運需求。
長江電力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2年底,三峽工程累計為長江中下游調節補水超2300天,補水總量超3600億立方米,接近長江全年水量9145億立方米的39.3%,相當于再造2.5萬多個西湖。
三峽工程建設也使長江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2023年,三峽船閘通航迎來20周年,有99.3萬余艘船舶從此過壩,1223.9萬名旅客盡覽三峽大壩的雄偉,19.1億噸貨物暢行三峽,“自古川江不夜航”成為歷史。
綠色變革?不負囑托
自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轉折性變化。
因長江而生的三峽集團承擔了特殊的職責。
“三峽集團要發揮好應有作用,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建設。”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指出。
作為生于長江、長于長江、扎根于長江的中央企業,“三峽集團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更好發揮作用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雷鳴山強調。三峽集團由此開啟了從“建設三峽、開發長江”向“管理三峽、保護長江”的戰略轉變。
“做水電,三峽集團是行業龍頭。干環保,我們卻是行業新兵。”長江生態環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殿常表示,“這是政治任務,‘國家所盼,地方所急,行業所期,人民所需’,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時代機遇。”
一場場較真碰硬的“綠色變革”,拉開序幕。
安徽省六安市,跨淮河、長江兩大流域,淮河一級支流淠河有著母親河之稱。淠河自南向北穿城而過,六安的每一滴水,源于淠河,最終也回到淠河。
這里的污水治理井然有序——在人們看不見的地下管網中,污水通過遍布全城的“高速流通網”,歷經了一場化污成清的蛻變。
而就在幾年前,六安還飽受污水之苦。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和人口激增,污水處理能力與城市規模無法匹配,六安城市水環境質量呈現出惡化趨勢,城區內水體黑臭,治理難見成效。
復得水清岸綠,六安的變化,源于一場治水變革。
2019年,三峽集團所屬長江生態環保集團與六安市政府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進長江大保護工作,并創新推出了“城市智慧水管家”模式,著力解決六安污水處理效能較低、水生態系統脆弱等問題。
“‘水管家’是三峽集團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益探索,能夠解決水環境治理的痛點和難點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王殿常介紹,“水管家”管水,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采取系統治理的方法,以管網為重點,對城市涉水系統及附屬設施進行全周期統一運營、統一管理、統一調度,解決城市水生態環境根本問題,實現水環境的長期穩定達標和持續改善。
有了“水管家”,六安的污水處理能力首先得到擴容增效,14條黑臭水體通過了環境部門的專項核查,合格率100%。王殿常介紹,“出于對三峽治水的認可和信任,如今六安市已將涉水資產全部交給三峽集團建設運營。”
跳出六安看長江:將曾經過度開發的重慶廣陽島修復為“生態綠島”、對武漢湯遜湖流域進行綜合治理、在宜興合作建設中國首座城市污水資源概念廠……長江生態環保集團已先后與23座城市簽訂了“水管家”合作協議,在6座城市正式成立了“水管家”城市公司,開展實質性運作。
河湖是城市的氣色,水清岸綠見證的是三峽集團對城市“水問題”綜合調理的成效,彰顯的是三峽集團對新時期治水興水“系統治理”理念的自覺實踐。
如今,長江生態環保與清潔能源已成為三峽集團長遠發展的“兩翼”,這“兩翼”都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高度契合。“三峽集團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以‘兩翼齊飛’擦亮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底色。”雷鳴山表示。
因長江而生,依長江而興,三峽集團安身立命的根本就是要把“水”的文章做足做深做透。
“當前必須以持續改善長江水質為中心,切實推進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鈕新強院士說,水是長江生態系統中最能動的因素,要抓好長江大保護,必須解決好長江一系列的水問題。
城鎮污水治理“硬骨頭”成為三峽集團推進長江大保護的切入點。三峽集團深入調研后發現,“污染在水里,問題在岸上,關鍵是排口,核心是管網”。按照“廠網一體”系統治理理念,三峽集團啟動了包括污水處理廠擴建增容提標改造、新建污水管網、存量管網排查整治等一系列具體工作,確保治理效果。
另外,通過組建長江生態環保集團,發起設立長江綠色發展投資基金,籌建長江生態環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設立長江生態環保專項資金,成立長江生態環保產業聯盟,三峽集團搭建起五大平臺,舉全集團之力加快推進共抓長江大保護工作。
目前,三峽集團長江大保護業務累計投資超1000億元,污水處理能力達到426萬立方米每天,建設運營的管網長度超過2萬公里,沿江6大區域32處黑臭水體全部銷號驗收,惠及3500余萬群眾。
“督察在管網,政策在管網,關鍵在管網,短板在管網,市場則更是在管網。”有關專家在武漢召開的2023(第五屆)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暨三峽環境科技大會上表示,未來10~20年,管網將成為水污染防治的主戰場。
6月21日,長江生態環保集團下屬長江管網公司牽頭中標宜昌市城區污水管網補短板攻堅戰特許經營項目,標志著三峽集團長江大保護首個管網攻堅戰項目正式落地,打響管網攻堅及配套價格機制改革“第一槍”。
站在新的起點上,雷鳴山表示,三峽集團將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提高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了這份長江重托,三峽集團瞄準以下方向:
——努力讓流域水資源利用更高效,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精益運行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不斷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
——努力讓流域水環境治理更系統,全面推廣“城市智慧水管家”,堅決打贏管網攻堅戰,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創新應用生態環保新技術新工藝新模式,推動水環境治理提質增效。
——努力讓流域水生態保護更有力,加強長江珍稀魚類和植物研究保護,積極有序開展生態調度和增殖放流活動,促進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確保一江清水綿延后世、惠澤人民,共同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江河新畫卷。
(《瞭望》2023年第3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