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電之心,不負江河
開欄語 價值創造是國有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是企業提升全球競爭力的本質要求。衡量一家企業成功與否,不僅要看它自身取得了什么樣的發展成就,更要看它為社會解決了什么問題,貢獻了什么價值。
三峽人三十年的創業路,不僅是以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進階之路,也是一條不斷為國家和社會貢獻價值的責任之路。即日起,開設“而立三峽:價值創造三十年”欄目,牢記領袖囑托、對標世界一流,將初心傳遞、讓精神傳承。
本網訊(杜健偉)能源,是人類文明的塑造者和推動者。作為全球公認的清潔、優質、靈活的可再生能源,水電在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能源體系繞不開的關鍵詞。回顧國家歷次“五年規劃(計劃)”,水電幾乎從未缺席。從“一五”計劃實施至今已過去70年,中國水電已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裝機規模 36萬千瓦發展到如今的 4.135 億千瓦。其中一條由六座巨型電站組成、總裝機超過 7100 萬千瓦的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巍然矗立在中國第一大河長江之上。
2023 年是這條清潔能源走廊全面建成后的首個完整運行年,也是它的建設運營管理者——三峽集團伴水而生走過的第 30 個年頭。回顧 30 年里那些巨型電站與國家“五年規劃(計劃)”相伴同行的歷程,不僅可以聽到這家全球最大水電開發企業拔節生長的蓬勃聲音,更能看到中國水電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鏗鏘步伐。
揚帆向夢
“八五”計劃提出,要重視水電建設,認真貫徹大中小相結合、梯級開發和綜合利用的方針。要在水力資源豐富的黃河上游、長江干支流和紅水河流域加快水電開發。
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號召,讓興建三峽工程的夢想邁向現實。
作為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興建的第一個大型水利水電工程,三峽工程親歷和見證了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
1993 年 9 月 27 日,根據國務院相關決策,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以下簡稱“三峽總公司”)應運而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法人治理結構”,拉開了三峽工程高效率建設、科學化管理、市場化運營的序幕。
1994 年,三峽總公司率領水電大軍齊聚長江之畔,開始書寫水電報國壯麗詩篇。
三峽工程規模巨大,許多技術指標都遠超世界先進水平,三峽總公司要走出一條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道路。
年澆筑混凝土 548 萬立方米的世界紀錄,是三峽工程的創新成果。三峽總公司在選用國外先進的塔帶機設備基礎上,根據三峽工程的特點加以創新,形成以 6 臺(套)塔帶機為主,輔以少量門塔機和纜機的綜合混凝土澆筑方案,將混凝土水平運輸和垂直運輸集成為一體,完美契合三峽大壩連續作業的需求。
三峽工程 70 萬千瓦機組研制階段,我國在該領域只有研制32萬千瓦的技術水平。三峽總公司聯合哈爾濱電機廠和東方電機廠等國內企業,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開展70 萬千瓦機組全產業鏈的協同攻關。國產機組僅用了不到十年,就在三峽工程右岸電站達到國際同等水平。
34 臺機組相繼投產發電,助力中國水電裝機總量節節攀升。2004 年,三峽電站首批 6 臺70 萬千瓦機組投產,超出當時國內最大水電站的總裝機。一年后,我國水電裝機容量突破 1 億千瓦,躍居世界第一。
多年來,三峽工程鋪就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特大型水電站精益生產管理之路。沿著這條路,中國水電人最終抵達世界水電制高點。
挺進金沙
“十一五”計劃提出,在保護生態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建設金沙江、雅礱江、瀾滄江、黃河上游等水電基地和溪洛渡、向家壩等大型水電站。
新千年的鐘聲敲響,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階段。黨中央、國務院總攬全局,做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大決策。
由于自然、歷史、社會等原因,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的 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縱觀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西電東送”工程量最大、投資額最多。
伴隨西部大開發的號角聲,三峽總公司率領水電大軍挺進金沙江,啟動金沙江下游梯級電站滾動開發。
攀枝花到宜賓的金沙江下游河道長 783 千米,落差 729 米,是我國水資源最集中、規模最大的水電能源基地。
沿著三峽機組創新路,中國“智”造在金沙江屢屢登峰。向家壩水電站的建成投產,標志著中國水電裝備實現從 70 萬千瓦到 80 萬千瓦的歷史性跨越,刷新了水電機組單機容量的世界紀錄。
沿著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機制,中國水電引領傳統的壩工建造技術進入智能化時代。溪洛渡水電站開創了我國高拱壩智能化建造的先河,賦予大壩實時監測、反饋環境信息及大壩狀態的能力,并相繼攻克數字灌漿、智能振搗、智能溫控等技術,打造出一座沒有溫度裂縫的聰明大壩。
兩座電站建設期間,三峽總公司更名為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繼續參與著中國水電的躍遷。
2014 年,向家壩、溪洛渡水電站全部機組投產發電。同年,我國水電裝機容量突破 3 億千瓦,年發電量突破 1 萬億千瓦時,裝機規模和年發電量穩居世界第一。
中國水電的非凡時刻還在繼續。
走廊終成
“十三五”規劃提出,統籌水電開發與生態保護,堅持生態優先,以重要流域龍頭水電站建設為重點,科學開發西南水電資源。
進入新時代,烏東德、白鶴灘水電站的成功建設是新發展理念在水電領域的生動實踐。
兩座電站累計創造 14 項世界第一,托舉我國水電全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水平顯著提升。
三峽集團在溪洛渡大壩智能建造系統基礎上,深入研究大壩混凝土施工及溫控全過程智能控制、多維多要素耦合進度仿真、全生命周期工作性態仿真等內容,智能建造進入 2.0 時代。
隨著大壩長高,構成大壩的材料——低熱水泥混凝土迎來跨越式進步。三峽集團依托兩座巨型電站,聯合國內科研單位和生產廠商研制出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低熱水泥,實現了穩定高效工業化生產,為該材料走向更廣闊舞臺提供了契機。
也是通過這兩座電站,三峽集團進一步探索水電工程與金沙江山水和諧與共的道路。與工程建設同步進行的,還有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工作。新時代大國重器融入綠水青山,與花草樹木、飛鳥游魚共繪水電之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白鶴灘水電站的建成,使中國巨型水電機組引領世界水電邁入百萬千瓦級,意味著中國水輪發電機組已全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實現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的重大突破。
1800 公里,110 臺機組,7169.5 萬千瓦,總裝機占全國水電裝機容量近六分之一,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見證和推動了中國水電跨越式發展。這是三峽集團精彩的 30 年,亦是中國水電精彩的 30 年。
今天的中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和城鎮化快速推進期。隨著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國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和需求還會有更高的增速。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見證了中國能源變革的過去和現在,還將承接能源轉型升級的未來。
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將三峽集團成長的30 年與中國水電騰飛的 30 年緊緊相連。巨壩之下接續奮斗的水電之心,被高壩和機組永遠銘記,并將永遠跟隨著中國式現代化前行。
編輯:李雷 楊思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