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最強大腦”成就世界水電科技新高峰——記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科研團隊
本網訊(溫源?朱靜霞?王璐)8月3日,《光明日報》整版報道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科研團隊。
2020年這個夏天,由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峽集團)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的國家重大工程、“西電東送”骨干電源工程——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成為“世界級話題”。
6月29日,烏東德水電站首批機組正式投產發電。習近平總書記對此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烏東德水電站是實施“西電東送”的國家重大工程。希望同志們再接再厲,堅持新發展理念,勇攀科技新高峰,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后續工程建設任務,努力把烏東德水電站打造成精品工程。
與這項金沙江上的“大國重器”相伴而生的是諸多世界級水電科技難題,需要一支勇于創新、攻堅克難的科研團隊一一破解。從2015年底全面開工建設,到2020年首批機組投產發電,烏東德水電站有7項指標創造了世界第一:世界最薄的300米級特高拱壩、大壩單位壩頂弧長泄量世界第一、地下廠房開挖高度世界第一、尾水調壓室開挖半徑世界第一、導流洞開挖斷面世界第一、導流洞高度世界第一、已建成投產單機容量世界第一。
航拍烏東德水電站大壩工程全線貫通 攝影:許健
“自工程建設以來,三峽集團充分發揮創新驅動作用,會同參建各方,攻克一系列世界級難題,創造一系列世界紀錄,突破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推動我國水電科技全面進步、全面超越、全面引領,為世界水電科技作出新貢獻。”三峽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雷鳴山表示。
破譯金沙江天險“密碼”
水急、崖險、谷深……金沙江向來是“天險之地”的代名詞。
在接近4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里,三峽集團烏東德大壩建設者黃偉在懸崖之上密如蛛網的排架上穿行。這位20多歲的年輕人眼里,看不到對“酷熱”或者“峭壁”的畏懼,一項充滿魅力的科研項目,正吸引著他全力向前。
藏于山體之中的裂隙,為江水滲入大壩提供了可乘之機。滴水可以穿石,也能啃噬任何一座出現裂縫的大壩。
建設無縫大壩,如何破題?在水電行業里,這本是一道可照抄答案的常考題——往裂隙中灌漿,讓山體“強筋健骨”。但峽谷深切、岸坡高陡的金沙江,需要科研人員給出更符合實際的解題思路。
烏東德水電站蓄水至高程945米 攝影:趙健
“許多電站會采取有蓋重固結灌漿,即在基巖面上先澆混凝土,再打孔灌漿,以防止冒漿和串漿。”黃偉說,“但金沙江峽谷太窄,如果采用‘有蓋重’,將與狹小空間內的大壩混凝土澆筑互相干擾,不利于壩體均衡上升和溫控防裂。”
黃偉到達時,師父黃燦新已經在場。導師帶徒的機制將二人緊密相連,這一次,他要跟著師傅學習如何在山體上,開展封閉材料和無蓋重灌漿工藝現場試驗。
決策過程并不輕松——他們查閱了許多資料,無一先例。誰能保證全壩灌漿之后,不發生冒漿、串漿?
一切,都需要用試驗來證明。鉆機“突突”作響,在巖石上打出一個個灌漿孔,幽深且黑暗,看不到盡頭。
攀登步伐不停,自能問鼎高峰。科研團隊一遍又一遍地尋找合適的裂隙封堵新材料,一次又一次地調整灌漿工藝……鉆孔越打越密,灌漿效果也越來越好。
數月后,科研團隊總結提煉出了高拱壩“全壩基無蓋重固結灌漿”成套技術,在大壩全壩基推廣應用后,兩個月內累計完成灌漿近2萬米,灌后檢查全部一次性合格。
于工程而言,新技術的應用為創建無縫大壩提供了重要支撐。于黃燦新團隊而言,這更是一場科研探索的智慧洗禮。
右岸地下電站主廠房機窩開挖支護 攝影:許健
多年來,三峽集團持續推進核心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以提高專業技術和創新能力為核心,以高層次人才和稀缺人才為重點,搭建起‘領軍人才、核心人才、骨干人才、基礎人才’等層次清晰、梯隊明確的人才結構體系。”三峽集團人力資源部主任關柳玉表示。
“10年來,隊伍里的很多年輕人已成長為高級工程師、技術骨干和中層管理干部,還向其他重點工程輸送了30多名青年人才。鑄造更多國家精品工程,需要一大批年輕人選擇奉獻、選擇堅守,在造福百姓的長路上攜手奮斗。”三峽集團烏東德建設部主任楊宗立感慨道。
聯合攻關突破“世界級難題”
在水電行業,混凝土溫控防裂是世界級難題,一度有“無壩不裂”的說法。體積越大的混凝土,開裂現象越嚴重。
溫控防裂,是建造無縫大壩的關鍵;混凝土原料,是關鍵中的關鍵。一些水電站,曾將低熱水泥混凝土作為大壩“退燒藥”,而在最高氣溫可達40多攝氏度的金沙江干熱河谷里,溫控難度已然是另外一個量級。
為此,三峽集團聯合科研單位、生產廠家等多種力量,迅速成立低熱水泥混凝土研發團隊。經過成百上千次試驗,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出一種性能更好的低熱水泥混凝土,并大膽應用于全壩而非局部壩體,開創了行業和世界水壩建造史上的先河。
當前,烏東德水庫已蓄水至高程945米。監測數據表明,大壩各項指標均在設計控制范圍內,壩體工作性態優良。烏東德大壩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300米級特高拱壩,也是世界首座全壩應用低熱水泥混凝土的特高拱壩。
大壩混凝土開澆 攝影:鄧利強
在烏東德水電站,既有讓行業科技更上層樓的推動者,也有治療行業沉疴的“良心醫者”。
行業內以往的灌漿方式,是通過人工往孔洞里注入漿液,常人肉眼看不見,屬于隱蔽工程。一旦遇上造假,或是工藝不佳,即便采用最好的封堵材料,也“縫補”不了山體內部的千瘡百孔。
寒風凜冽的12月,一場關鍵試驗在烏東德水電站泄洪洞內進行。地廠部、技術部、大壩部……聯合攻關,檢驗智能灌漿系統獨立處理突發問題的“智慧”。
冷風中,科研帶頭人黃燦新的額頭上卻沁滿了汗珠。他剛做完手術,尚未完全恢復就跑去了工地,長時間活動撕裂了傷口,尖銳的疼痛讓他蹲下身就難以站起來。但即便這樣,他也不曾回去休息。
智能灌漿團隊系統總結提升中國水電水泥灌漿技術和經驗,成功研發出世界首套智能灌漿系統。2018年,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守仁為組長的專家組,給予智能灌漿系統“整體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高度評價。
勇闖世界水電科技“無人區”
經過水電人數十年拼搏進取,創新技術不斷涌現,我國水電建設從弱到強,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直至跨入世界水電科技“無人區”。“三峽、向家壩、溪洛渡等一座座世界級水電工程相繼建成,中國成為全球水電開發的時代標桿。”三峽集團黨組副書記、總經理王琳表示。
淅淅瀝瀝的小雨,落在大壩之上。兩條記錄雨天混凝土澆筑質量評價預警值的“科研道路”正各自鋪開。
一條,是正處于研發階段的大壩智能建造系統,實時反饋監測值;另一條,是90后小伙子喬雨蹲守在倉面之中,用最原始的掐秒表方式,記錄最真實的數值,以驗證智能系統準確性。
狂風、暴雨、深夜……為了這一目標,科研團隊風雨無阻地蹲守現場,一個擁有“最強大腦”的大壩建造系統也日漸形成。
“大壩智能建造系統,可實現智能通水、智能噴霧等施工全過程、全方位精細化管控,將壩工建設由傳統模式向智能化建設模式推進,形成中國壩工建設核心競爭力。”三峽集團烏東德工程建設部大壩項目部主任牟榮鋒說。截至大壩澆筑到頂,該系統共采集到50余萬條施工數據、1200余萬條溫度數據和10億余條質量安全進度管理數據。
2018年12月,烏東德水電站蝸殼全部安裝就位,焊縫質量穩定可控,一次合格率高于99%。600余名優秀焊工在這一過程中脫穎而出,將為相關行業的同等級鋼板蝸殼制作安裝,提供大量基礎成果和實踐經驗。
左岸地下廠房六號機組蝸殼焊接完成 攝影:王普
這樣的世界水電技術革命,即便是在深水之下也能進行。烏東德工程建設部正致力于研制一種具備在水下自行檢查、清理淤積、疏通封堵等功能的設備、技術或裝置,為水工閘門啟閉運行中遇到的問題,提供科學處理手段。
目前,這一科研項目已取得重要成果。“我們研制了‘達諾1號’機器人,在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中順利完成了水下深孔清淤作業。”團隊成員宛良朋說,“該項技術屬國內首創,推動了我國深孔泄水建筑物應急處置技術發展。”
近年來,國際大壩委員會主席邁克爾·羅杰斯深切感受到了中國水電行業的飛速發展與技術進步。他認為,中國在大型水電站的設計和施工技術等領域,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三峽集團烏東德水電站科研工作者,要攀上金沙江‘巨龍’之背,向更高的科技高峰邁進,描繪更美麗的世界水電科技風光,為三峽集團踐行‘兩翼齊飛’發展思路提供堅強科技支撐。”雷鳴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