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聞周刊:見證水電強國崛起
烏東德水電站大壩(6月29日攝) 中國三峽傳媒公司供圖
烏東德水電站先后創造大壩單位壩頂弧長泄量世界第一、地下廠房高度世界第一等7項世界第一,外加12個全球首次,攻克大體積混凝土溫控防裂、800兆帕高強鋼焊接等系列世界級難題
“發展水電,中國有需求、有條件,也有實力。到了烏東德水電站,中國已經從水電大國穩步進入水電強國了。”
攤開金沙江下游地形圖,巨大的天然落差,有著孕育烏東德、白鶴灘等世界級水電站的肥沃土壤。
人類力量讓這些梯級電站“握手”,縱橫聯合,形成一張巨大的“西電東送網”,打造出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
烏東德水電站,地跨云南省昆明市祿勸縣和四川省涼山州會東縣,是我國西電東送戰略的骨干電源。
6月29日,烏東德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習近平總書記對此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將烏東德水電站打造成精品工程,保護好金沙江,更好造福人民。
從靜默的混凝土建筑物,到電能涌動的“綠色引擎”,烏東德水電站投產發電,對促進我國能源結構優化調整,實現節能減排目標,促進長江經濟帶建設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均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發展水電,中國有需求、有條件,也有實力。到了烏東德水電站,中國已經從水電大國穩步進入水電強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超然說。
繼續引領世界水電建設
烏東德水電站選址在金沙江下游一段非常狹窄的河段,最適合修建特高拱壩,同時也面臨復雜地質條件和惡劣氣候環境的嚴峻挑戰。
遠觀,這座矗立于滔滔金沙江上高270米,壩頂上游面弧長326.95米的混凝土雙曲拱壩,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300米級特高拱壩,厚高比僅為0.19。和以三峽大壩為代表的重力壩相比,烏東德大壩高拱壩的結構、受力情況更為復雜,是水工界公認的復雜建筑物。
烏東德水電站創下大壩單位壩頂弧長泄量世界第一、地下廠房高度世界第一等7項世界第一,外加12個全球首次,攻克大體積混凝土溫控防裂、800兆帕高強鋼焊接等系列世界級難題。
“在此過程中,各參建單位、科研院所聯合攻關,實現了在工程技術、施工工藝、工程材料、智能建造等領域中能力與水平的全面提升和突破,拉動了我國水電行業全產業鏈的發展進步。”談起烏東德水電站在技術上的突破,張超然無比自豪。
向前追溯,2003年,在中央授權由三峽總公司對金沙江下游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和向家壩四座水電站開發建設后,時任三峽總公司總工程師的張超然開始牽頭主持烏東德水電站預可行性研究階段的技術工作,揭開了烏東德工程建設的序章。
6月29日,烏東德首批機組順利投產發電,從規劃構想到畫成圖紙,從工程建設到投產發電,烏東德水電站的孕育和誕生,張超然全程見證。
作為金沙江下游四座巨型電站的第一個梯級水電站,張超然說,烏東德水電站是我國西電東送的骨干電源點,它的全面建成將對全國范圍的能源優化配置起到重要作用。
同時,“工程建設過程中實現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將推動我國水電工程建設水平再上一個臺階,繼續引領世界水電建設的發展。”張超然說。
為長江中下游提供防洪輔助
地處亞熱帶季風區的長江中下游流域,暴雨活動頻繁,流域內易發生洪災;而位于長江上游的金沙江,汛期洪水量約占宜昌以上洪水總量的30%,是長江中下游洪水的一個重要來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亦楠研究發現,我國目前的人均庫容水平僅為發達國家人均水平的22%。有了充足的水庫庫容和調蓄能力,歐美發達國家可以做到水旱從人,不再聽天由命。這一巨大差距,正是我們幾乎年年都要遭受洪旱災害威脅的根本原因。
“我國具備水資源調控能力的大型水庫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她說,借鑒國外發展經驗,我國亟需建設一批類似三峽工程的大型調蓄水庫,盡快提升我國水資源調控能力,從而大大增加我國可利用的水資源總量,從根本上治理削減洪旱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的威脅。
國務院2008年批復的《長江流域防洪規劃》提出,應進一步在長江上游干支流建庫,聯合三峽水庫對長江中下游防洪,提高該地區防洪標準。
有金沙江上的“三峽水電站”之譽的烏東德水電站,預留防洪庫容24.4億立方米,相當于170多個西湖的容量,具備有效攔蓄金沙江洪水的條件,是長江流域防洪體系的組成部分。
在王亦楠看來,包括烏東德、白鶴灘在內的金沙江四座大型水電站的梯級開發,將使我國長江水庫總庫容增加460億立方米,防洪庫容增加約155億立方米,對長江流域防洪抗旱能力的提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月,烏東德水電站邁入蓄水階段,屬于烏東德水電站的“防洪通道”開啟。
打造中國版水電新奇跡
2019年春節,一張火紅的“福”字,在烏東德庫區移民楊安榮家的新房大門上貼了許久,都不曾撕掉。
“舍不得。”這是楊安榮搬進移民新房后,貼的第一個春節“福”。
之前幾十年,他和家人生活在一個落后村寨里。“一袋化肥,從距離最近的集鎮運回來,運費比成本還貴。”楊安榮說,信息閉塞,交通落后,就像緊箍咒,制約著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2019年,他和趙洪申等同村村民搬入了烏東德水電站會東縣姜州鎮姜州村移民安置點。
新房整齊亮麗,國道穿鎮而過,距離縣城僅20多公里……趙洪申對搬遷后的生活很滿意。他打算在新分配的土地上種植經濟作物,“和在原村相比,這一項就能增收2萬余元。”
烏東德水電站帶來的發展紅利,惠及的不只是庫區移民。烏東德水電站建設期間,平均每年增加就業人數約7萬人;機組全部投產后,每年可貢獻工業增加值約119億元,使地方財政收入增加13.5億元;持有電站部分股份的川滇兩省,每年還可分享穩定收益。
田納西州曾是美國最貧窮落后的地區之一,20世紀四五十年代借助田納西河梯級水電大開發,一躍成為美國生態環境最美、經濟最富裕的地區之一。
對比之下,王亦楠認為,“田納西奇跡”對我國如何將西南地區最富集的水能資源,轉化為脫貧攻堅和生態保護的重要產業支撐,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她表示,我國四川涼山、云南怒江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恰恰是水能資源尚未充分開發的“富礦”所在。“以水電開發為龍頭,全面帶動當地交通、航運、農業、旅游產業同步發展,是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有機統一,讓脫貧成效真正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