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綠色工程 護生態之美
——烏東德水電站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紀實
蒼茫群山,壁立千仞。此刻,在金沙江下游干熱河谷,烏東德水電站的建設已經進入首批機組發電的沖刺倒計時。
數年間,建設者們在荒山上種下綠樹,在江流旁培育魚苗,廢水凈化后重回到大地懷抱,人工堆積的表土上長出了青草……
三峽集團始終將生態環保放在與工程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努力將烏東德水電站打造成為環境友好、資源節約、施工文明的綠色工程。
傳承綠色理念,建設美麗工程
推進綠色水電工程,須理念先行,堅持用正確的理念引領工程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三峽集團因建設三峽工程而生,自開發三峽工程起,始終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規劃、設計、建設、運行的全生命周期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努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峽樣板”。
水電是世界上最成熟、經濟、綠色的可再生能源。從三峽到金沙江畔,三峽集團通過建設一座座綠色環保的水電工程來實現“建好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改善一片環境、造福一批移民”的愿景,綠色發展理念早已融入到三峽精神之中。
國家賦予三峽集團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干主力作用的新使命新任務,要求三峽集團要發揮好應有作用,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建設。把烏東德水電站打造成綠色工程,便是助力長江大保護的具體生動實踐。
“烏東德水電站是我國實施‘西電東送’戰略的骨干電源點,對促進國家能源結構調整,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構建美麗中國都具有重要意義。”烏東德工程建設部主任楊宗立給記者算了一筆電站“生態賬”,“將來電站發電后每年可節省標煤約1220萬噸,減少排放溫室氣體二氧化碳3050萬噸、二氧化硫10.4萬噸。”
在烏東德工程建設過程中,三峽集團始終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緊緊圍繞“環境友好、資源節約、施工文明”創建美麗綠色工程。
為適應金沙江下游水電梯級開發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需要,三峽集團建立了“三峽集團環境保護部-金沙江下游流域環境保護管理中心-工程建設部-設計、監理和施工單位”四位一體的環境保護管理體系,成立環保中心,統籌負責施工區環境保護與水土保持管理工作,邀請有資質的第三方單位同步開展工程環境和水土保持監理、監測工作,主動接受各級生態環境與水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管和檢查。
“我們始終把綠色水電理念放在水電工程建設的首要位置,嚴格執行環保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的‘三同時’制度,通過技術和管理的創新,實現利益相關方互利共贏。”烏東德工程建設部技術管理部主任顧功開說。
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
打造“環境友好”型工程,是一項必須滲透到各施工環節中去的精細工作。
澆筑最大壩高達到270米的烏東德大壩,一天要消耗約7000噸砂石骨料,如果不對骨料生產過程中的粉塵進行處理,將會影響周邊空氣質量。在大壩開挖和施工中,容易在短時間內產生大強度粉塵,也會對施工作業人員的身體健康和環境空氣質量造成影響。
“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對骨料生產全程采用濕法生產,并在重點部位布設霧炮機,灑水降塵。在施工區,除了常規揚塵控制措施,我們在兩岸壩肩設置遠程噴槍灑水降塵,加速揚塵沉降,有效減少了大氣污染源。”參與環保工作的烏東德工程建設部員工商國棟介紹道。
混凝土拌和系統水泥、粉煤灰等物料全部采取封閉運輸,施工區內主要交通道路全部硬化,每天定時進行清掃灑水抑塵,在隧道內設置噴淋花管,實現對道路交通揚塵的有效控制。
“烏東德工程施工區是一個占地面積12.27平方公里的大工地,每天產生的各類固體廢棄物很是驚人,因此,建立完備的處置措施非常有必要。”顧功開說。
烏東德工程施工期間產生的土石方棄渣、生活垃圾和危險廢物等固體廢物,實行分類處置。土石方棄渣運至工程規劃的棄渣場內集中堆存;生活垃圾委托專業化公司建立了覆蓋整個工區的收集系統,每天定時清運、實現日產日清;施工期間產生的廢機油等危險廢物,由各生產單位按照相關規定設置暫存間,并與有處置資質的單位簽訂委托協議,定期外運,合規處置。
針對生產生活產生的廢水,三峽集團在新村、海子尾巴、金坪子等生活營地配套建設7座污水處理廠(站),處理尾水用于營地周邊綠化澆灌,有效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砂石料加工系統、混凝土拌和系統生產廢水處理系統同時投入運行,廢水經處理后重復利用,基本實現全過程廢水零排放。
在意每一條魚,珍惜每一棵樹
水電站不遠處,是金沙江烏東德白鶴灘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站。這個放流站2013年6月動工興建,2014年年底投入運行,承擔著烏東德和白鶴灘兩座電站的增殖放流任務。主要放流圓口銅魚、長薄鰍、鱸鯉、齊口裂腹魚、長鰭吻鮈、四川白甲魚、裸體鰍鮀、前臀鮡等八種長江上游珍稀特有保護魚類。
截至目前,增殖放流站已累計放流珍稀特有魚類超過30萬尾,并攻克了齊口裂腹魚、鱸鯉、長鰭吻鮈等馴養繁殖難關,堪稱珍稀魚類的“人工孵化器”。
此外,為充分考慮水生生物保護需求及魚類產卵期需求,在導流洞下閘蓄水階段,烏東德工程建設部和參建各方高度重視,在確保下閘安全的前提下,不斷優化導流洞下閘封堵程序,創新提出將5號導流洞改建成弧門控泄的生態放流孔,下閘蓄水轉序期間實測最小下泄流量238m3/s,優于環評批復要求的下游不出現斷流的要求。蓄水階段,通過泄洪設施下泄不低于900m3/s的生態流量。未來運行期,將通過機組發電和泄洪設施下泄不低于900-1160m3/s的生態流量,其中魚類產卵期生態流量達到1160m3/s,并利用人造洪峰過程開展生態調度,促進魚類產卵。
同時,為減緩大壩阻隔和低溫水下泄對魚類生境連通性及棲息產卵的影響,隨主體工程配套建設了生態流量泄放、分層取水和集運過魚等設施,并對攀枝花庫尾、黑水河等魚類自然棲息地進行保護和生態修復。
在增殖放流站不遠處的料場旁,一塊方方正正、綠得發亮的草地平鋪開來,水嫩的草尖兒釋放出清新空氣,宛若一個天然氧吧。
事實上,這個“氧吧”是人工打造的。表土是非常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為保護烏東德施工區稀缺的表土資源,烏東德建設者在工程建設中寸土不讓,十分重視表土剝離與利用,專門布置表土堆存場,收集堆存表土77余萬立方米,可滿足施工區綠化和后期復墾用土需求。
在開挖地下廠房和泄洪洞時,建設者將開挖有用料,當作地下工程、導截流工程,以及相關輔助工程的混凝土骨料,減少了料場開挖量和棄渣量。“即便棄渣,我們也選用了庫區蓄水位以下溝道或河灘進行棄渣,減少對土地資源的占用。”商國棟說。
烏東德地處金沙江下游,雖然江水奔流不息,但這里屬干熱河谷氣候,降水稀少,巖壁裸露呈褐色,樹木植被成了這里的珍寶。
烏東德工程建設部在實施營地綠化時,通過從當地居民購買所需移栽植物,已移栽可利用原生植物1620株,一方面提高了移栽存活率,保護原有陸生植物,另一方面節約了價格不菲的工程投資,當地居民也獲得了額外收入,實現了多贏。烏東德工程建設部還在營地開辟了經濟作物試驗田,種植200余株經濟作物,探索能夠適應當地生長環境的品種。
古樹是大自然饋贈人類的寶貴財富,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烏東德工程建設部按照環評要求,將選定的施工區古樹移栽到營地就近保護,保留下珍貴的古老綠色。
駐足在金沙江干熱河谷階地上,遠望烏東德新村營地,猶如一塊“綠寶石”鑲嵌在植被稀疏的荒嶺之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烏東德建設者們將繼續回饋金沙江,建設美麗烏東德,以實際行動助力長江大保護,為美麗中國貢獻更多藍天、碧水、青山。(《中國三峽工程報》全媒體特約記者 黃先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