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大國重器 筑牢安全屏障
本網訊(向珊 孫鈺芳)入夏,金沙江峽谷暑氣襲人,白鶴灘水電站巍峨聳立。澎湃的江水在此轉化為清潔電能,通過密集的特高壓輸電線,穿越重重山河,僅需大約7毫秒,便能奔涌至2000公里外的江南地區,為共筑綠色美麗長三角注入源源動力。
▲ 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資料圖片)
2021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安全準點投產發電。次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點贊白鶴灘水電站全面投產,為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全面建成畫上圓滿句號。
時間回溯至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三峽大壩,詳細了解三峽工程建設、發電、水利、通航、生態保護等方面的情況。他強調指出:“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殷殷囑托,言猶在耳。國之重器,承載國家安全、核心利益;國之大者,關乎發展全局、事業根本。
現如今,六座梯級水電站巍然屹立于長江之上,以重器之軀,捍衛著防洪安全、供水安全、航運安全、生態安全和能源安全,為推動社會經濟全面綠色轉型提供堅實保障。
守好大國重器 維護安瀾長江
78000立方米每秒!
這是2020年8月20日“長江2020年第5號洪水”洪峰抵達三峽工程時的入庫流量,也是三峽建庫以來的最大洪峰。
▲ 三峽大壩泄洪 攝影:湯偉
國之重器,民生為大。本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則,三峽集團嚴格執行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調度指令,將三峽樞紐工程下泄流量控制在49200立方米每秒,削峰率達34.4%,充分發揮了三峽樞紐工程的攔洪、削峰、錯峰作用,有效減輕了長江中下游防洪壓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長江防汛重點在中下游,三峽水庫攬山抱水,既是上游梯級水庫的核心,又是控制中下游來水的“總開關”。
作為長江防洪體系的關鍵性骨干工程,三峽工程已累計開展防洪調度66次,攔洪總量超2000億立方米。如今,隨著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正式落成,以三峽工程為龍頭的長江干流六座梯級電站承載著守護長江安瀾的重要使命,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和三峽水庫的總防洪庫容高達376.4億立方米,占據了2024年長江流域聯合調度控制性水庫總防洪庫容的53.3%,從根本上改變了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局勢。
國之重器,能抵擋洪水的肆虐,亦能緩解旱災的困境。
2022年入汛后,長江流域持續干旱。三峽集團嚴格遵守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調度指令,開展六座梯級電站補水調度,在兼顧防汛安全和電力保供的同時,三峽水庫持續加大下泄流量,向下游補水,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長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偏低的困境。
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予三峽工程“一個標志、三個典范”的高度評價。
厚望如山,催人奮進。千鈞囑托,成為三峽人破浪前行的總航標。
三峽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劉偉平說:“大國重器運行管理面臨新任務,我們要把握機遇,積極應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強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樞紐運行和電力生產的深度融合,推動大水電向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邁進。”
近年來,三峽集團充分發揮長江干流水庫群聯調優勢,全面提升流域梯級六庫水資源運用能力——
在長江上游100萬平方公里流域面積內,600多個水情遙測站如同一雙雙敏銳的“千里眼”,為梯級樞紐實時采集水雨情數據;
在三峽梯調中心大屏上,各種圖表和數據流不斷刷新,梯級水庫聯合優化調度模型、調度方案智能評估體系等平臺聯合“精算”,實現了對梯級水庫防洪、航運、生態、發電等綜合要素的快速求解;
在六座電站廠房里,技術人員只需借助手機或平板的電廠運行管理信息系統(ePMS),就能完成包括設備維護、運行調度、安全可靠性監測在內的各項任務,用數字化手段實現對大國重器的精益運行、精心維護、精確調度……
2024年4月,工業互聯網平臺在長江干流六座梯級水電站部署完畢,標志著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工業大腦”基本建成。“六座梯級電站的全局協同優化是世界級難題,我們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模型等先進技術,建設水電‘工業大腦’,保障梯級電站長周期安全穩定運行。”三峽集團長江電力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湯正陽說。
用好大國重器 提供綠色動能
實現“雙碳”目標是國家重大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對烏東德、白鶴灘水電站賦予“國家重大工程”戰略定位,強調要“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出更大貢獻”。
▲ 白鶴灘水電站(資料圖片)
三峽人牢記囑托,從三峽工程出發,溯江而上,建起一個又一個“三峽”。2022年12月20日,白鶴灘水電站最后一臺機組完成72小時試運行,正式投產發電。至此,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在長江之上全面建成。
這條走廊跨越1800公里,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三峽、葛洲壩六座梯級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7169.5萬千瓦,年均發電量可達3000億千瓦時,受電區域如長三角、粵港澳均為經濟發達地區,是“用電大戶”。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的建成,有效緩解了受電區域電力供需趨緊局面,進一步加大了區域清潔低碳電力供應比例,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綠色能源保障。
▲ 烏東德水電站(資料圖片)
截至2024年2月16日,六座梯級電站累計發電量突破35000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超10億噸,減排二氧化碳超28億噸,為我國經濟社會綠色發展提供強勁動能。
一座座大國重器拔地而起,長江“黃金水道”也釋放出更強勁的綠色動能。
超1.72億噸!
這是2023年三峽樞紐年通過貨運量,同比增長7.95%,再創歷史新高。
自古川江不夜航。在三峽工程建成之前,長江從湖北宜昌到重慶的河道狹窄且水流湍急,船舶航行面臨異常挑戰,夜間更無法通航,導致長江的年貨運量遠低于世界同類河流。
“三峽水庫蓄水后,川江航道的平均水深增加約40米,主要險灘被淹沒,庫區干線航道尺度明顯增大,航道條件得到改善,行船更安全了,航運效率大幅提升。”中國長江航運集團一名年近六旬的老船長何偉說。
截至2023年底,三峽船閘安全高效運行20年,累計過閘貨運量超20億噸,這些貨物若裝滿40尺集裝箱貨柜,首尾相連可繞地球赤道超過23圈;三峽升船機安全穩定高效運行超過7年,累計過機貨運量超1485萬噸,通過旅客超99萬人次,充分發揮了快速過壩通道的作用;向家壩升船機安全運行超過5年,累計通過貨運量超745萬噸。
▲ 三峽雙線五級船閘 攝影:湯偉
如今,千里峽江已成為連通中國東中西部發展的“水上高速公路”,加速推進上游水運和沿江經濟快速發展。
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長江航道上,有兩艘船格外“顯眼”——全球最大純電動游輪“長江三峽1”和我國首艘氫燃料電池動力示范船“三峽氫舟1”。
▲ “三峽氫舟1”首航? 攝影:湯偉
這兩艘新型綠色船舶均為三峽集團攜手多家單位聯合研造,分別依靠電能和氫能源驅動,具有“零噪音、零污染、零排放”的特點,對推動“電化長江”“氫化長江”進程、加快內河航運低碳綠色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為長江流域交通運輸綠色轉型再添助力。
“鏈”好大國重器 引領產業發展
在致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的賀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出更大貢獻。
2021年5月31日,白鶴灘大壩澆筑到頂,一座最大壩高289米、壩頂弧長709米的巨型建筑屹立在金沙江上。
▲2021年5月31日,白鶴灘水電站工程大壩全線澆筑到頂。攝影:黃正平
構成這座雄偉大壩的是一種名為“低熱水泥混凝土”的材料,它能有效降低混凝土發熱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安全能力。
“三峽集團率先在烏東德、白鶴灘特高拱壩全壩采用低熱水泥混凝土新技術,為建造包括‘無縫大壩’在內的混凝土工程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峽集團原總工程師張超然介紹。
兩座巨型水電站對低熱水泥混凝土的龐大需求量,帶動了相關廠商原材料供應鏈技術發展,提升了產品質量標準以及供應能力。低熱水泥混凝土及成套應用技術的研發,有力推動了低熱水泥科研成果轉化和工程應用,打通了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最后一公里。
2022年8月27日,在世界清潔能源裝備大會上,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模型一經亮相,便吸睛無數。
同樣“吸晴”的,還有大會主辦城市——四川省德陽市。一座非省會城市,卻能舉辦世界級盛會,向全世界展示裝備制造實力,實屬罕見。
答案就在三年前——2019年1月12日,德陽東方電機有限公司一車間蓄勢待發,經過24道工序、12個月加工,由中國自主研制的白鶴灘水電站左岸首臺百萬千瓦精品轉輪在這里正式完工。
百萬千瓦機組的研制,以三峽、溪洛渡等水電站的機組國產化實踐來“投石問路”。“在三峽工程右岸電站,我們大膽采用定轉子全空氣通風冷卻技術;在溪洛渡水電站,我們成功研制200米水頭段水輪機……”三峽集團所屬三峽建工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李斌說,這些關鍵技術,為白鶴灘百萬千瓦機組研制,打下了基礎,增添了底氣。
“借力重大水電、火電、風電等發電裝備項目,同為東方電氣集團子企業的東方鍋爐、東方汽輪機、東方電機,在德陽組成了一條電站設備的完整產業鏈。”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小平介紹道。
加大強鏈補鏈延鏈力度,有助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低熱水泥混凝土規模化應用、百萬千瓦水電機組的研制均是近年來三峽集團“研有所用”的一個縮影。通過新材料、新技術、新標準的研發應用,三峽集團在形成大水電建造和運營核心技術的同時,帶動了全產業鏈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三峽工程時深情寄語:“希望我們共同努力,上下同心,十三億多中國人齊心合力共圓中國夢。”在致信祝賀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安全準點投產發電時,總書記再次強調:“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
行百里者半九十,這句古訓揭示了堅持奮斗的重要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三峽集團將牢記囑托,接續奮斗,以更高標準更高質量運行管理大國重器,更好發揮安全支撐和基礎保障作用,努力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編輯:任賢 秦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