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三峽精神:“一五一十”告訴你
信物名稱:
《三峽工程建設者文明公約》和《三峽工程建設者文明守則》
信物年代:
2003年
信物印跡:
三峽精神的重要來源
本網訊(毛慶)一座宏偉壯麗的大壩,凝結著中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史詩;一塊樸素簡單的文明宣傳展板,見證著三峽精神生生不息的初心印記。
在三峽壩區右岸的三峽工程博物館里,一塊陳舊的鐵皮板上,自右至左整整齊齊書寫著《三峽工程建設者文明公約》和《三峽工程建設者文明守則》(以下簡稱“一五一十”文明公約),白底紅體,共15行,200余字,言簡意賅卻又直擊人心。
▲在三峽工程博物館展出的“一五一十”文明公約(三峽工程博物館供圖)
時間指針撥回到2003年。三峽工程興建之初,主要參建單位超150家,高峰期一線施工人員達3萬余人,要面對長周期建設過程中各方力量高效協作、隊伍作風建設、廉潔風險防控等現實挑戰。如何實現筑壩育人同步推進,急需開局破題。
彼時的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簡稱三峽總公司,三峽集團前身)根據三峽工程的實際情況,組織人員編寫了易記、易讀的“一五一十”文明公約,要求各施工單位認真落實到班組,落實到每個建設者的行動中。
公約包含不準違規吃請、不準違反職業道德、不準講粗話臟話、要行為正派、要勤儉節約……看起來都是“小事”,但卻涉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以及個人品德等各個方面。
據三峽工程建設者回憶,當時在進入工程的路口或醒目的地方,都有公約標牌,便于進入現場作業的建設者受到警示,并要求每位建設者熟記和會背,自覺地落實到行動中。
以三峽工程三期工程建設為例,經統計,除了“一五一十”文明公約,項目現場還有“施工質量控制禁令十不準”、“安全十大禁令”、“施工現場十不準”等各種規范標牌,成為當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三峽精神和廉潔文化的影響下,三峽工程正氣充盈、干事創業的良好生態日益形成——
儀式,簡化安排。三峽總公司成立時,沒有鞭炮,沒有禮品,整個成立儀式僅用半個小時就結束,所有的來賓就餐一律吃盒飯;
接待,厲行節約。三峽總公司堅持會議、接待一律吃工作餐,重要來賓來訪時,贈送的禮物是一塊三峽大壩混凝土芯樣和一份三峽工程照片,文件紙張堅持正反兩面打印;
住宿,一切從簡。從領導到職工,所有建設者在工地只安排單身公寓,睡最普通的木板床,用餐統一在食堂;
……
對三峽工程建設有利的事,再難也要辦;違反作風建設的事,再小也不為。“建壩育人、兩壩同筑”的企業廉潔文化受到廣大干部職工的好評,也帶出了好風氣。
自“一五一十”文明公約開始,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創建青年文明號、文明壩區創建等各種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相繼開展,“為我中華,志建三峽”“謀名當謀三峽名,計利當計國家利”等理念被大家所認可,成為企業文化的內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如今,“一五一十”文明公約靜靜地陳列在三峽工程博物館內,斑斑駁駁,不再锃亮,但其承載的一代又一代三峽人求真務實、廉潔自律的優良傳統卻歷久彌新,永不褪色。